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

智能混凝土搅拌站系统解决方案

让我们走进互惠重工,了解公司的最新动态。

混凝土搅拌站都是如何生产的?

所属分类:

来源:

作者: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14:39

混凝土被誉为 “现代建筑的血液”,而搅拌站则是酿造这份 “血液” 的核心工坊。从砂石水泥的进场存储,到精准配比后的搅拌匀质,再到合格成品的运输交付,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着严谨的工艺逻辑与技术规范。想要读懂搅拌站的生产密码,需沿着 “原料预处理 — 精准配比 — 搅拌匀质 — 质量检测 — 成品外运” 的完整链条一探究竟。​

混凝土被誉为 “现代建筑的血液”,而搅拌站则是酿造这份 “血液” 的核心工坊。从砂石水泥的进场存储,到精准配比后的搅拌匀质,再到合格成品的运输交付,每一个环节都暗藏着严谨的工艺逻辑与技术规范。想要读懂搅拌站的生产密码,需沿着 “原料预处理 — 精准配比 — 搅拌匀质 — 质量检测 — 成品外运” 的完整链条一探究竟。​
 

一、生产前期:原料的 “筛选与安居”​

混凝土的质量根基始于原料,搅拌站生产的第一步便是构建标准化的原料管理体系。通常,一座规范的搅拌站会配备原料进场检测、分类存储、预处理三大核心模块,为后续生产筑牢基础。

原料进场环节堪称 “第一道质检关”。砂石骨料作为混凝土的 “骨架”,需通过筛分机检测颗粒级配,确保粗细骨料的比例符合配比要求,同时通过含水率测试仪排查水分含量 —— 过高的含水率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与强度。水泥、粉煤灰等胶凝材料作为 “黏合剂”,必须出示出厂合格证与检测报告,进场后还需抽样送检,检测细度、凝结时间等关键指标。外加剂则要通过小批量试配,验证其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,避免出现离析、泌水等问题。​
 

合格原料需进入专属 “安居之所”—— 分类存储系统。砂石骨料通常存放于全封闭料仓中,料仓按粒径分为粗骨料仓(如 5-25mm 碎石)、细骨料仓(如河砂),每个料仓底部配备电子计量斗与卸料闸门,既防止原料混杂,又便于精准取料。水泥、粉煤灰等粉料则储存于立式钢板筒仓,筒仓顶部安装脉冲除尘器控制粉尘,底部设置螺旋输送机连接计量系统,同时配备料位计实时监测库存,避免缺料停产。外加剂作为 “调节剂”,需按类型存入防腐储罐,通过管道与计量泵相连,确保添加精准。​
 

对砂石骨料的预处理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。部分搅拌站会配备骨料清洗机,去除砂石表面的泥粉与杂质,降低混凝土的含泥量;当骨料含水率超标时,烘干机可通过热风循环快速降低水分,保障配比精度。预处理后的原料,便进入待生产状态。​
 

二、核心环节:配比与搅拌的 “精准协作”​

如果说原料是基础,那么精准配比与高效搅拌便是混凝土生产的 “灵魂”。这一环节由智能控制系统主导,实现 “数字指令 — 机械执行 — 动态调整” 的闭环管控。​
 

配料环节堪称 “精准到克的艺术”。操作人员在中控室的工业级 PLC 控制系统中输入生产任务单,明确混凝土标号(如 C30、C40)、坍落度、初凝时间等参数后,系统会自动调用预设配方库中的数据,计算出砂石、水泥、水、外加剂的精确用量。以 C30 混凝土为例,典型配比约为水泥 320kg、砂 650kg、碎石 1200kg、水 180kg、外加剂 6.4kg,配比误差需控制在 ±0.5% 以内。随后,系统向各原料仓的卸料装置发送指令:砂石骨料通过皮带输送机输送至计量斗,经称重传感器精准计量后卸入过渡仓;水泥、粉煤灰通过螺旋输送机送入粉料计量斗,同时完成称重;外加剂与水则通过计量泵与水表实现定量输送。所有原料计量完成后,同步卸入搅拌机内。​
 

搅拌环节是将 “分散原料” 转化为 “匀质成品” 的关键。目前主流的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,通过两根反向旋转的搅拌轴带动叶片,对原料进行剪切、翻转、挤压等复合运动。搅拌时间需严格把控:普通混凝土搅拌时长约 30-60 秒,掺加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需延长至 60-90 秒,确保外加剂充分分散、胶凝材料与骨料均匀裹覆。搅拌过程中,中控室可通过搅拌机顶部的观察窗或摄像头实时监控料况,若出现干料、离析等问题,可通过手动补加水或外加剂进行微调。​
 

三、质量管控:成品出厂的 “双重保险”​

混凝土作为特殊的 “即时性产品”,出厂前的质量检测直接决定工程安全。搅拌站通常建立 “过程检测 + 出厂检测” 的双重管控体系,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工地。​
 

过程检测贯穿搅拌全程。在原料计量阶段,每批次原料需核对计量数据,确保与配方偏差在允许范围内;搅拌过程中,技术人员需每隔 1-2 小时抽检混凝土坍落度,通过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的流动性,若不符合要求,立即通知中控室调整水灰比或外加剂用量。同时,还需观察混凝土的和易性,检查是否存在泌水、分层、离析等现象,确保其具备良好的施工性能。​
 

出厂检测是最后的 “安全闸”。每辆搅拌车装料前,需先检测罐内是否清洁干燥,避免残留旧料影响新料质量。装料完成后,技术人员需在车旁再次抽检坍落度与和易性,并按规范制作混凝土试块 —— 将混凝土装入 150mm×150mm×150mm 的试模,振捣成型后送入标准养护室(温度 20±2℃、湿度≥95%)养护 28 天,待后期检测抗压强度,作为混凝土质量的追溯依据。此外,每车混凝土需配备 “随车小票”,注明工程名称、混凝土标号、坍落度、发车时间等信息,实现全程可追溯。​
 

四、成品交付:从站区到工地的 “时效管控”​

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的运输过程,同样暗藏 “技术门道”,需严格把控运输时间与料况维护。​
 

搅拌车作为 “移动储料罐”,在运输过程中需保持罐筒低速旋转(转速 2-4r/min),防止混凝土离析或初凝。运输时间有严格限制:常温下,混凝土从出站到浇筑完成的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,若气温超过 30℃,需缩短至 1.5 小时以内。若运输距离较远,可在车内配备缓凝型外加剂,必要时通过罐筒上的注水口少量补加水(需经技术人员同意,且补水量不超过原用水量的 5%)。​
到达施工现场后,驾驶员需配合施工方核对随车小票,确认混凝土标号与工程部位一致后,方可卸料。卸料前需将罐筒转速提升至 8-10r/min,搅拌 1-2 分钟后再卸料,确保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浇筑要求。卸料完成后,搅拌车需立即返回站区,对罐筒进行高压清洗,清除残留混凝土,为下一次运输做好准备。​
 

从原料筛选到成品交付,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过程如同精密的 “工业交响”,既需要智能系统的精准调控,也离不开人工的细致管控。每一方混凝土的背后,都是原料、技术、管理的协同发力,正是这份严谨与专业,才为一座座建筑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​